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即将举行,期待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展现新前景

录入时间:2023-12-10

f746a8a10b0d4886a11048be994555b9
10月6日,在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纳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后左)、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后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后右)在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经中欧双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12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晤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和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将发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中欧各界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中欧关系呈现全面复苏和稳中向上的良好态势,双边合作体现出战略意义与全球影响。期待未来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展现新前景。

单边主义既不符合中国外交智慧,也不在欧洲一体化基因中

赓续和发展中欧合作是互利共赢之举,符合双边与全球共同利益。事实上,中欧关系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回暖。此前,在美国的利诱与施压之下,双边产业竞争有所加强,加之双方在发展阶段、价值观念及经济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中欧关系的竞争性有所加强。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对手”,此后欧盟更是推出了一系列经贸保护措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被寄予厚望的双边投资协定也遭遇欧洲议会“冻结”。

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盟成员国与欧盟领导人接连访华,中欧高级别经贸对话、战略对话等各类双边合作对话机制线下会谈相继恢复。包括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以及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密集访华,多位欧洲领导人明确表达与中国“不脱钩”,中欧关系明显回暖。近来,双方更是释放积极信号,在多领域展开密集对话。中方自12月1日起对法、德等6国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的政策为会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中欧关系的回暖既得益于双边关系基本面持续发挥作用,也是两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中欧之间没有根本战略分歧和冲突。双边经贸关系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紧密——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中欧贸易也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好势头。此外,中欧资本、技术、市场等相互需要、高度互补,在产业链上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单边主义既不符合中国外交的传统智慧,也不在欧洲一体化多边合作的基因当中。近一年多来,中国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合理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出24条政策措施吸引外资等做法都向欧盟表明了深化合作的决心。欧洲也逐渐从俄乌冲突升级后的战略冲动和美国压力中走出,以更加现实的角度审视中欧关系。诚然,双边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冯德莱恩3月提出在对华政策中以“去风险”取代“脱钩”,试图通过加强自身供应链、谋求所谓多元化降低对中国的战略依赖;又如,欧盟对对华贸易逆差扩大颇有微词,双方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存在分歧;此外,欧洲内部民粹主义抬头,排外思潮也有所上升。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会改变中欧关系合作大于竞争的大局。

385a2b8b2db944cda89c75e59dd5a119

加强对华合作是改善欧洲经济动力不足的一剂良药

展望即将到来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可以预期中欧继续保持合作升温是大势所趋。首先是因为中欧合作符合双边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欧盟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主要投资和技术来源地的作用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欧洲面临严峻的经济复苏形势,通胀压力、出口不振、大国经济失速等严重困扰欧洲经济。欧盟《2023年秋季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今年欧盟GDP增长率预计仅有0.6%,原本是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预计将萎缩0.3%。欧洲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已然成为欧盟和欧洲各国的“心病”,加强与中国合作无疑是找准了一剂良药。

再者,改善中欧关系符合欧盟的政治需求。作为欧洲的传统盟友,美国去年推出《通胀削减法案》,令许多欧洲有识之士意识到美国单边主义并不可靠;在今年的巴以冲突中,美国偏袒以色列、变相火上浇油的行为更是引发不少欧洲国家不满和担忧。与此同时,欧洲时刻关注着大国关系的变化,避免由于自身立场激进陷入孤立。美国明年将迎来大选,美欧关系可能再次面临威胁。在种种不确定因素之下,改善对华关系成为欧盟的理性选择。

此外,中欧合作对国际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经济治理中,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尤其是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上具有共同利益。在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等议题上,中欧也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与潜力。此外,双方还发现了在第三方市场、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增长点。

中欧关系回暖升温,对于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全球经济的复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信未来双方能秉持相互尊重、冷静务实的战略思维,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指方向、画蓝图、提信心、增动力”,推动中欧关系在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向前开进。

文:丁纯(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
       纪昊楠(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转载自 文汇报